“人人都是志愿服务者、人人都是志愿服务受益者。”自东湖街道打造“志愿服务365,情满东湖每一天”志愿服务品牌以来,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
“志愿者”被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助人为乐的人。
如今,东湖街道有6.4万余志愿者正在践行这一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给予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沐浴在暖阳中。
本版组稿 李凤峰 林红梅 阮笑言
美丽家园志愿者服务队
最美志愿者夫妇 传递公益火炬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就是公益的力量,它就像一缕阳光,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在东湖街道海珀社区,晚餐后漫步绿道的市民时常会见到一对“古怪”夫妻,风衣、牛仔裤、白衬衫……衣着时尚整洁,却手握钳子、垃圾袋,在微光中捡拾草丛中的垃圾,马甲上的“志愿者”标志格外显眼。
据记者了解,这对志愿者夫妻大家都很熟识,丈夫唐江鸿有着十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志愿汇信用时数266.98小时,西湖先锋服务33次,服务时长47.37小时,文明帮帮码58小时。
“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家庭事务就是每位成员应尽的义务。”唐江鸿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影响下,老婆和儿子也都成了志愿者,一家人积极传递公益火炬。
随着参与公益活动次数的增加,唐江鸿更加感受到,作为志愿者不仅需要满腔的热情与奉献精神,还需要更专业的知识与方法。于是,他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成了一名中级社会工作者。他秉承着一名社工的使命,在服务岗位上利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他人,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群众,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有帮助、有贡献的人。
平安建设志愿者服务队
最美志愿团队 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在东湖街道工农社区,有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身穿红马甲,冲锋在前,无畏逆行战疫情,用实际行动彰显巾帼使命,书写巾帼风采,为疫情防控工作撑起了“半边天”,她们就是工农社区的巾帼志愿服务队。
“您好,请开一下门,我们是社区志愿者,来你家做入户排查。”疫情发生后,工农社区巾帼志愿者们通过“敲门”行动,逐户逐人逐商铺登记新老居民信息,排查外来人员情况,精准掌握来临人员动态,逐人核实、统计信息、分析情况,建立监测台账,落实重点人员管控措施,确保信息排查精准,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男女老少戴口罩,病毒传染不了”“风险区域要报备,全民一心护绿码”……巾帼志愿者们手持小喇叭奔走在小区门口、单元楼道,一声声询问、一句句叮嘱,不厌其烦地向辖区内每一户、每个人传达着关怀和防疫最新资讯。她们是群众的贴心“小喇叭”,是防疫宣传的“科普站”。
“您好,请问您是从哪个地方来的”“麻烦您配合出示健康码,扫码登记,测量体温”……在工农社区疫情防控联防点,巾帼志愿者正在对过往车辆、行人询问登记。每一个联防点,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巾帼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简易的帐篷里,他们不分昼夜轮班值守,支起了辖区居民健康安全的“保护伞”。
文化宣传志愿者服务队
最美便民驿站 打造志愿服务新模式
今年夏天格外炎热,荷禹路地铁站B出口一个温馨可爱的小屋子——东湖街道小林社区“零”距离党群驿站,成为炎炎烈日下高温工作者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高温酷暑,“零”距离党群驿站的凉茶“上线”,让过路市民消暑止渴。除此之外,驿站还提供共享充电、应急药箱、公用打气筒、免费Wi-Fi等共享便民服务,为烈日下的每一位过路人送去清凉。
“去年地铁9号线通车以来,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365天天天上岗。”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月莲表示。来这里服务的志愿者都是公益上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拥有同样一颗投身志愿服务的心。“我想在工作之余,能够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传递爱心正能量,同时也想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志愿者李丽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志愿服务队也成功实现了良性自转。小小驿站,大大激发了“生命影响生命”的使命感。
据悉,自今年8月初试运营以来,“零”距离党群驿站实行全自转纯公益模式,驿站熬制姜茶的原料、储存冷饮的冰柜等物品均由辖区企业、社会组织捐赠。接下来,“零”距离党群驿将推出更多的功能和服务,而“黄色小马甲”也将继续当好文明创建的义务宣传员、督导员、检查员,成为地铁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队
最美救援队 蓝临救援队践行一场深秋暖心行动
“志愿者叔叔,是我错了,我不该离家出走”“谢谢你们,我们会好好和孩子沟通的”……万家灯火亮起,蓝临救援队成员将走失数小时的男孩带回父母身边,一家人感慨万千。
10月31日下午,蓝临救援队秘书长刘宪成在小区微信群内看到有一名小孩走失的消息,于是迅速联系上队长田建华。在确定家属需要蓝临救援队的帮助后,田建华在短时间内召集14名队员及志愿者,立即开始寻找。救援队分成四组,向四个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并及时与视频组联系。得知孩子进了小区但仍未归家后,队员们随即逐楼逐层进行查找。“找到了,找到了,在楼道!我现在把他带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救援队成员终于在楼道里找到了孩子。
公益路上,为人民服务,这只是蓝临救援队暖心救助的一个小小缩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能帮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我们就觉得特别开心,所做的一切也特别有意义。”田建华说。
便民服务志愿服务队
最美退役军人 志愿服务从“头”做起
在映荷社区文化家园有一家“翟成辉”公益理发工作室,前来理发的人着实不少。
翟成辉是杭州公交集团汽五分公司1910M路党员司机,也是民兵预备役、东湖街道映荷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2015年12月,他从部队退役。秉承“退伍不褪色”的理念,凭借自己在部队里学到的理发手艺,他为公交司机和社区老人免费理发长达7个年头,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在创建平安映荷、美丽映荷、幸福映荷中发挥志愿示范引领作用。
“当初也没考虑太多,其实社区里有不少老人的腿脚不太利索,出去理发也不方便,而且我也想为自己的社区做一点事,刚好有个契机开这个公益理发室。”谈到7年来的坚持不懈,翟成辉的理由很简单,“我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做公益行善事有时候比赚钱来得更快乐。”
从起初的兴趣渐渐成了习惯,到现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周围的居民都挺佩服翟成辉。而如今,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
今年2月,东湖街道印发《关于东湖街道“志愿服务365,情满东湖每一天”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确定品牌目标:以党员参与志愿服务3项任务、党组织推进志愿服务6大保障、街社两级党组织5大功能志愿服务队为品牌实施基础,形成人人都是志愿服务者、人人都是志愿服务受益者的理念。
目前,街道已成立街道级总队1支,村社中队44支,骨干居民小队87支,累计吸纳在册志愿者6.4万余名,开展各类便民服活动2700余场。在品牌化志愿服务的推动下,“区域化一体式”共建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