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破晓时最先点亮的温暖,是长夜里始终守护的微光。从南丁格尔的马灯到现代无影灯,百年薪火相传,一代代护理人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人类最珍贵的生命线。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以最真挚的方式,向所有白衣天使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
临平区现有注册护士4700余名,分布在全区580余家医疗机构中。近年来,临平卫健系统以“健康临平”为目标,深化护理服务创新,打造出“互联网+护理”“专科护理”“无陪护病房”等特色护理服务品牌。通过人才培养、护理技能竞赛等举措,推动护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以有品质、有温度的护理服务,为“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建设贡献卫健力量!
本版组稿 高悦
为庆祝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宣扬护理工作者救死扶伤、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范,增强护士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区卫健局近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
区卫健局召开“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凝聚护理奋进力量,区卫健局近日组织召开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会上,区属医院主要负责人、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区属医院护士、社区护士、民营医院护士代表们立足岗位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工作中的宝贵经验,畅谈职业成长感悟,展现了我区护理团队在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团队协作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局党委书记、局长姜伟向广大护理工作者送上节日的祝福,并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全区护理工作者取得的卓越成绩,对他们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充分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表达了敬意。
中医药文化与南丁格尔精神的暖心碰撞
塘栖古镇广济桥旁,一场“钱塘中医 养生市集”义诊活动正在进行,中医药文化与护理精神在此深度融合。现场,中医技术体验、中医文创展览、八段锦现场教学等活动精彩纷呈,为市民献上了健康与文化的双重盛宴。活动吸引了500余名市民踊跃参与,现场反响热烈,既展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彰显了护理工作者对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认识我们
在医疗一线,有这样一群守护者:她们是门急诊间与时间竞速的“急救先锋”,以专业之能、果敢之姿为生命搏取生机;是病房里无微不至的“贴心天使”,用耐心与爱心抚平患者身心病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耕基层的“健康卫士”,凭细致入微、执着坚守播撒健康火种。岗位虽异,使命如一,携手筑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实防线。
A 门急诊护士
晨光洒进门诊大厅,他们早已开启忙碌的一天。他们手持测温仪,耐心询问患者症状;在分诊台前,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快速指引,让患者准确定位就诊科室,及时就诊;遇见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主动搀扶、协助挂号缴费,让患者就医更舒心。为了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门诊护理团队持续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分时段预约、自助挂号等举措,优化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面对突发状况,他们迅速响应,守护患者安全。他们以专业为盾、用温情作剑,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只为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医疗服务的温度与关怀。
当门诊的喧嚣渐渐落幕,急诊室的灯光却始终如明亮的星辰。这里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也是守护生命的港湾。急诊护士们全身心投入抢救,娴熟地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用专业素养和敏捷反应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她们耐心安抚焦虑的家属,用暖心的话语传递力量与希望。
从心肺复苏时汗湿的后背,到凌晨三点依然明亮的护士站;从争分夺秒转运危重患者,到耐心为患者擦拭身体、整理床铺……急诊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永不言弃的信念。他们24小时严阵以待,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句坚定安抚,都在践行“生死竞速,使命必达”的医者誓言。
B 病房护士
在医院病房里,无论清晨还是深夜,总能看到白衣天使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专业与温情守护着每位患者:精准测量体温、及时更换输液、轻柔协助翻身,每个动作都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面对患者的痛苦,他们俯身倾听;遇到不安的情绪,他们耐心安抚。紧握疼痛患者颤抖的双手,用童趣化解孩子对打针的恐惧,甚至连患者的生活习惯都细心记在心上。监护仪上细微的数值变化,逃不过他们敏锐的眼睛。当夜深人静,他们的脚步声成为病房里最安心的节奏,手电筒的微光化作最温柔的守候。口罩遮不住眼角的关切,疲惫掩不住执着的坚守。这些日复一日的平凡付出,编织成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让病房成为托起生命希望的温暖港湾。
ICU病房是生命与死神交锋的战场。这里的护士,是24小时值守的生命卫士。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他们寸步不离,严密监测每项生命体征,敏锐捕捉病情细微变化;吸痰、换药、翻身、擦拭,每个护理动作精准而轻柔,既为缓解患者痛苦,更为预防并发症发生。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患者与家属的精神支柱,用专业安抚家属焦虑,用爱心为昏迷患者传递希望。深夜灯光下,她们伏案记录的身影,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专业坚守,她们用精湛技术和无私大爱,在生死边缘托起生命的希望,为患者点亮康复的曙光。
在普通人眼中,手术室是那扇神秘的大门,泛着冷光的无影灯和全副武装的绿色身影,总让人感到未知与忐忑。而对医护工作者而言,这里是最高标准的无菌战场。手术等候区,护士们用专业而温暖的话语缓解患者焦虑,细致完成术前准备;手术室内,他们与麻醉医生、主刀医生默契配合,精准传递器械、实时监测数据,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在他们的守护下,冰冷的手术室变成了生命的温暖港湾。这群绿衣天使用专业与温情,为每一台手术保驾护航。
在这里,助产团队24小时坚守,既是严谨的产程管理者,也是产妇最可靠的伙伴。监护仪的律动中,他们精准判断宫缩强度;每声新生儿啼哭背后,都凝结着助产士全神贯注的守护。面对突发状况,团队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产妇紧张时,一句坚定的“我在”就是最好的安慰。规范的操作流程与完善的应急预案,为母婴安全筑起坚实屏障。这里更充满温情瞬间:指导准爸爸穿戴无菌服、帮新手父母拓印宝宝足印、定格一家人的幸福时刻。每一次迎接新生命,他们都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着母婴的健康与平安。
C 社区护士
清晨叩响独居老人家门,为其测量血压;周末在社区广场开展健康讲座,科普养生知识;线上耐心解答居民健康咨询……这就是社区护士的日常。
他们秉持“将优质医疗服务送进千家万户”的理念,着力构建起“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定期上门访视,跟踪生命体征;积极组织结肠癌筛查、儿童营养评估等专项服务,筑牢疾病防控网。面对慢性病患者,他们不仅提供上门检查,还依托“浙里护理”“云家康”平台,开展导管更换、抽血化验等居家护理,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社区护士既是专业的健康守护者,也是贴心的健康管家,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守护居民健康。
了解我们
在临平区卫健系统的护理工作中,特色护理服务就像一颗“种子”,在各个科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科一品是立足实际、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名片”,各科室量身定制特色护理,用个性化方案助力患者尽早重归生活。一个个鲜活案例,一段段动人故事,是临平护理特色服务的生动注脚,为患者点亮康复希望之光。
深夜11点的生命守护
区一院特色护理暖人心
深夜11点,刚结束工作的郭护士收到家属短信:“妈妈睡得很安稳。”这条简讯,为三小时前的紧急出诊画上圆满句号。
当晚8点,区一院智慧护理平台接到结肠癌术后患者王阿姨的求助:造口渗漏导致周围皮肤红肿渗液,家属手足无措。郭护士立即赶往患者家中。
推开房门,浓重的异味扑面而来。王阿姨痛苦地蜷缩在床角,造口袋完全脱落,排泄物浸透了护理垫。作为专业伤口造口治疗师,郭护士沉着应对:用温水软化结块排泄物,以螺旋式手法轻柔清洁皮肤,最后精准更换造口袋……78分钟的精心护理后,王阿姨终于舒展了紧锁的眉头。
返程途中,郭护士深刻感受到“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值——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当5G技术遇见专业护理,当智慧终端连接医者仁心,居家的患者得以获得及时、专业的照护,这正是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VR童趣”点亮儿童诊疗新体验
区妇幼保健院护理创新温情上演
在区妇幼保健院门诊输液室,一项充满温情的护理创新正在开展。为缓解儿童输液时的害怕和焦虑情绪,医院推出“VR童趣疗法”,将冰冷的诊疗环境转变为奇幻的童话世界。
佩戴VR眼镜的孩子们仿佛进入奇妙天地:有的在海底与五彩鱼儿共游,有的在太空探索星球奥秘。360°全景视听与互动游戏让他们沉浸其中,有效分散了扎针输液的注意力。配合舒缓音乐和益智科普内容,整个诊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自“VR 童趣疗法”推行后,成效显著。患儿哭闹现象大幅减少,治疗配合度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持续走高。许多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为这项服务点赞。这项融合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特色护理服务,用创新诠释了优质医疗的温度,让孩子们在充满爱与想象的诊疗旅程中勇敢成长。
从卧床不起到重拾生活
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卒中康复显成效
61岁的戴先生买菜时突发脑卒中,经抢救后转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病区时,带着气管切开套管、尿管和胃管,运动、言语、吞咽等功能严重受损。
医院康复护理团队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将西医康复技术与中医特色疗法巧妙结合。气切护理:翻身叩背结合呼吸训练,守护呼吸道健康;肢体康复时,良肢位摆放防关节变形,循序渐进地转移训练;同时利用艾灸、拔罐、中药热敷等中医手段加速恢复;针对吞咽障碍,个性化进食训练搭配中药膳食,让他重新“会吃饭”。经过系统治疗,戴先生成功拔除所有导管,功能显著改善。出院后,他在超市愉快购物的照片,成为康复成效的最好证明。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全周期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康复理念,以及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独特优势。
中医疗法助患者健康减重
区中医院特色减重方案彰显独特魅力
腹型肥胖被视为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中医认为其与先天不足、痰湿壅滞等因素密切相关。区中医院中医护理团队联合院内减重门诊,为肥胖患者定制个性化减重方案,结合特色疗法、中药调理与科学饮食,帮助患者摆脱“游泳圈”。
37岁的胡女士受血糖升高困扰长达4年,人越来越胖,还总感觉没精神、头晕、拉肚子。区中医院减重门诊医生发现,这都是因为她平时爱吃油腻、甜腻的食物,把脾胃“吃伤”了,导致消化不好才长胖。对此,医护团队共同制定综合方案:运用葫芦灸肚子上的穴位,健脾化湿;采用平衡火罐,促进代谢;通过耳穴压豆刺激耳部穴位,辅助调节机体功能。同时,医师开具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营养科制定专属饮食计划。
经过1个月系统治疗,胡女士腰围缩减8厘米,体重下降6公斤,血糖指标明显改善。她欣喜地表示:“中医疗法不仅帮助减重,血糖问题也改善了,整个人都轻松了。”
中医特色疗法在减重及改善体质方面的显著效果,彰显了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与优质服务。
信任我们
医患之间,信任是桥梁,温暖是纽带。在临平区的医疗故事里,有护士为患者彻夜守护的坚守,有患者康复后对护士的深深感激;有护士用鼓励话语驱散患者恐惧的温柔,有患者以真诚笑容回馈护士付出的感动。这些暖心瞬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医患心田,共同见证医患携手、共抗病魔的美好画卷。
以诗言谢 “护患”情深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午后,杨阿姨搀着刘大伯缓步来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护士站。护士长立即迎上前关切道:“叔叔阿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杨阿姨脸上漾开笑意:“姑娘,我们是刚复查完特地来找你的。”见护士长满是疑惑,杨阿姨递过一张纸——竟是一首工整的手写诗《感恩的心》。
原来,丈夫刘大伯此前因髌骨骨折住院。子女工作繁忙,家中还有小孙女需要照看,70多岁的杨阿姨便独自扛起了两头。
每次来院,护士们总会叮嘱“阿姨路上当心”。对行动不便的刘大伯,他们更是经常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查房时细心备好温水,术后手把手指导拐杖使用;护工默契配合协助翻身、调整床位……这些温暖的细节,都被杨阿姨默默记在心里。此刻,这首真挚的小诗,便是她最特别的感谢。
无陪护病房里的“临时家人”
初春微寒,姜女士紧握子宫腺肌症诊断书,独自站在区妇幼保健院病房外。长期的剧痛、贫血折磨,加上无人陪护的孤独,让她满心忐忑。
护士小李温暖的笑容驱散了姜女士的这份不安——她主动接过行李,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与疾病知识,还反复叮嘱“我们24小时都在”。术前焦虑难眠的夜晚,小李为她贴上促眠中药贴,暖心的安抚终于让姜女士放松下来。术后,护理员张姐成了姜女士的“临时家人”:每日为其定时按摩防血栓,头疼时边揉太阳穴边讲趣事;得知姜女士贫血,她还联系食堂送来特制补血餐。深夜悄悄掖被角的护士、清晨轻声打扫的保洁员,让无陪护病房充满温情。
出院时,姜女士感慨道:“重获健康,不仅靠医生精湛的医术,还有这些待患者如亲人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行动证明,无陪护病房里,温暖从不缺席。”
雨夜“云”急救守护特殊群体
狂风暴雨夜,区中医院急诊室依旧灯火通明。刚完成血管造影介入手术的胡泽春副护士长,又接到“浙里护理”平台紧急订单:一位急性尿潴留患者急需上门导尿服务。
电话里家属的焦急求助和患者痛苦的呻吟,让胡泽春顾不上休息,立即冒雨骑车赶往患者家中。
当晚十点多,胡泽春赶到王爷爷家中。因脑梗后遗症长期卧床,同时患有前列腺增生的王爷爷,此时下腹鼓胀、疼痛难忍。检查发现其膀胱已极度充盈,情况危急。胡泽春熟练完成导尿操作,成功排出近800毫升尿液,缓解了患者痛苦,并耐心指导家属后续护理要点。
事后,家属特意送来写有“护理到位 热心服务”的锦旗致谢。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浙里护理”平台提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正为特殊群体筑起健康守护网,切实解决居家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
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生命之约
2024年深秋,杭城桂香氤氲。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林护士长接到特殊求助,立即赶往一家距离较远的养老院,为一位长期卧床、褥疮严重的老人处理伤口。
掀开被褥,腐肉与脓血的刺鼻气味迎面扑来。面对老人因疼痛而颤抖的身体,林护士长轻声安慰:“阿婆,我会尽量轻一些。”她以专业的处理技术,细致清创、消毒、包扎。
夕阳余晖中,完成护理的林护士长轻轻为老人整理耳边的白发,并承诺道:“我明天会再来。”老人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含泪。临行前,林护士长详细叮嘱护理要点,并手写记录注意事项。归途冷雨淅沥,而新的护理预约已在等待。
这是无数医护工作者的日常。他们以专业治愈伤痛,用温情点亮希望,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温暖。
结语
一顶燕帽,一袭白衣;一份承诺,一生坚守。
展望未来,临平区卫健局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锚定 “健康临平” 建设目标,推进护理服务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一体两翼三争当”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流程,让专业护理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安全、规范、舒适、暖心的护理品牌,让区域百姓在家门口享有温度的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