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化·品读临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3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淀深厚宋韵文化底蕴的星桥佛日寺

  ○ 应朝雄

  佛日寺旧址位于星桥街道佛日坞。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国王钱弘佐时建寺,始名佛日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净慧寺。佛日山位于杭州近郊,风景秀美,历代有高僧驻锡,因此吸引了众多名人往来游玩,留下了许多诗文墨宝,为佛日寺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宋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著名文学家、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曾多次到访佛日寺。他写下一首《游佛日寺》的五言绝句:“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全诗寥寥二十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不仅写下了佛日寺的地理位置、前往路线,还描绘了佛日寺的特征,既写景又绘声,令人宛若身临其境。苏东坡的这首诗成为佛日寺的代表作,流传广远,经久不衰。

  熙宁七年(1074)八月,杭州知州陈襄离任前,苏东坡陪陈襄游佛日寺,并在寺院法堂题字:“祖老入山之十三日,述古赴南都,率景达、原叔、子中、子瞻会别于此。熙宁七年八月十二日”,字方四寸许,后范成大、周必大为题字作跋。

  苏东坡与佛日寺道荣长老结为挚友,曾赠《题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其一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其二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其三

  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其四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其五

  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苏东坡一口气为道荣长老写下五首七言绝句,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式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首和第三首诗描写了佛日山的景色。沿佛日坞走来,只见峰峦秀拔,林麓深邃,夹道清泉,鸟鸣长松修竹间,还有数株大松皆为唐宋之物,松竹梅这“岁寒三友”玉洁冰清,冷眼向洋看世界。山寺附近渥洼泉水细蒲翠滴,龙苍洞旁龙藏泉飞流直下、迸珠溅玉、响声如雷,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第四首和第五首诗写的是苏东坡在佛日山向上庵小住读书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此外,苏东坡还应道荣之请,为佛日寺作《灵感观音偈》。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时,曾为佛日寺题“天宫宝藏”四字。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到过佛日寺,当他得知道荣长老欲回天台时,便竭力劝说他不要离去,并作《荣上人遽欲归以诗留之》:“道人传业自天台,千里翛然赴感来。梵行毗沙为外护,法筵灵曜得重开。已能为我迂神足,便可随方长圣胎。肯顾北山如慧约,与公西崦斸莓苔。”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于淳熙四年(1177)游佛日寺,为苏东坡在佛日寺的留题书跋,并作《临平佛日》诗一首。南宋左丞相、文学家周必大曾二次到访佛日寺,第一次是乾道八年(1172)春二月,他在《吴郡诸山录》中写道:“乾道壬辰二月戊午早,冒雨行十余里,至桐扣,行四里许,至佛日山净慧禅院。晋临平岸崩,得石鼓,张华以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响闻数里,即此也。近世讹为桐口。寺不经兵火,面对黄鹤峰,有清泠、一击等轩。库堂后有池,池中有渥洼泉,出石罅中,东坡尝题五绝句,所谓‘东麓云根’是也。斋罢,复登舟,晚宿临平。”在这段文字中,周必大描述了“桐扣”这一地名来历的传说。而佛日寺躲过南宋初年“苗刘兵变”时在临平发生的那场战火劫难,寺院建筑保存完好,特别是在佛日坞东麓的渥洼泉,依然泉眼潺潺,细蒲翠滴。周必大第二次到访佛日寺是淳熙五年(1178)正月初九,他与慧举长老商量,将东坡先生的留题摹写刻于石碑,并欣然作跋记之。

  元贞元年(1295)四月二十日,元朝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鲜于枢送客至临平,宿广严寺,送走友人返回杭州时他顺路游览佛日山。后鲜于枢写下《游临平记》,其中有较长篇幅记叙了游佛日山的经过。鲜于枢笔下的佛日坞“峰峦秀拔,林麓深邃,夹道清泉,如奏琴筑。是时小雨暂止,云日鲜润,四顾阒然。惟闻一鸟啼长松秀竹间,同行者人人自失,谓真在武陵桃花源也”。到净慧寺后,鲜于枢拜见方丈,于法堂东壁得见苏东坡的真迹。然后回客堂坐茶,鲜于枢书《净慧寺四绝》赠方丈,又在寺壁上题《留题净慧寺壁》诗一首。题诗罢,鲜于枢出净慧寺东殿,观渥洼池,见泉水清澈如玉,源出东北山麓。泉以苏东坡诗句“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而得名。离开渥洼池,再到藏书楼观元丰年间的经书。告别方丈,下得山来,只见山门左侧有两块大石,刻有北宋杨杰(号无为)、司马槱(字才仲)、秦观(字少游)的诗篇。鲜于枢驻足欣赏,发现杨无为的诗是他的手迹,司马才仲和秦少游的诗则为南宋范成大追写。鲜于枢的《游临平记》翔实地记载了他畅游佛日寺的经过,为后人了解元朝时的佛日寺留下了珍贵史料。

  元至正末年(1368),东南寇贼蜂起,包括佛日寺在内的临平寺庙大多被毁。明朝吴之鲸撰写的《武林梵志》记载,佛日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寺前有渥洼泉,径下有大松二棵,皆唐宋旧物,可惜已被斫伐。而佛日坞“溪流屈曲,丛木交映,水底怪窦如玛瑙色,细蒲翠滴,至此,竟日忘返,坞尽处有大洞如屋,亦仙境也”。

  明末清初杭州“西泠十子”之一的临平人沈谦,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十九日,偕临平安隐寺云涛法师和兄、侄同游佛日寺,写下《游佛日寺记》。沈谦一行从安隐寺西行至新桥(今星桥),又行三里许至石鼓亭,从亭西进路,逾石目岭,到佛日寺。走进寺内,见“大寺额为倪鸿宝先生笔,大殿依山为基,地极爽垲,朱扃碧瓦,光彩焕然。面黄鹤峰,峰高五百丈。下瞰寺扉,深翠欲滴,复引泉自北霤而洒于庭阶。回廊折绕,上达东方丈。俯视一气,群峰伏焉。又上为楞严坛,据山之巅,制度巍焕”。在与住持山晓禅师坐茶,又至库堂观渥洼泉后归。沈谦所见应为明万历年间金轮禅师重建的佛日净慧寺。这篇《游佛日寺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更是一篇记录明末清初佛日寺的珍贵历史文献。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厉鹗于雍正十二年(1734)正月初九约三位好友往游佛日寺,写下《佛日山游记》。时为冬天,进佛日坞“缘溪行,水渐狭渐清,石子五色布散,被以荃蒲蕰苔,绿缛如洗,旁多古栎大松,或欤或直。且行且玩,入寺曛黑矣”,当晚借宿佛日寺。第二天早上,“僧具粥已,引余辈取径寺后,循东麓下”,游龙藏泉、龙洞、仙姑洞后,“日未亭午,别僧归”。厉鹗的这篇游记氛围凄冷,重点描写了佛日坞和佛日寺周边的景色,对佛日寺的情况一笔带过,或许当时佛日寺周边景色依旧,但规模已大不如前,看上去有些颓败。

  清咸丰十一年(1861),佛日寺遭兵燹而受重创。临平本土诗人江蓝在劫难过后曾到佛日寺,他在《过佛日寺故址》中写道:“七百余年古道场,由来未断佛前香。忽遭兵火经奇劫,空剩林泉列上方。钟磬声沉山愈寂,松篁阴减地犹凉。渥崖池上清奇石,依旧临流背夕阳。”可见,佛日寺遭兵火劫难后满目疮痍,寺院损毁严重。后略加修缮,僧人苦苦经营,但规模和香火已大不如前。

  至20世纪70年代,佛日寺毁。1995年,由民间集资,在黄鹤山小竹湾棋盘山南麓重建,改名佛日隆昌寺。今佛日寺占地面积10亩,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地藏殿等。

  通过查阅历代有关佛日寺的典籍诗文,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佛日寺千年变迁的脉络。佛日寺是临平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名刹,特别是在宋代,苏东坡、王安石、范成大、周必大等名人多次游历佛日寺,留下许多珍贵诗文,为佛日寺积淀了深厚的宋韵历史文化底蕴。如今,临平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打造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期待佛日寺这座千年古刹早日再现宋韵文化的新风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视点
   第03版:文化·品读临平
   第04版:公益广告
丁山湖
积淀深厚宋韵文化底蕴的星桥佛日寺
今日临平文化·品读临平03积淀深厚宋韵文化底蕴的星桥佛日寺 2023-01-30 2 2023年0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