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品读临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丽芬的文字(上)

  ○ 胡建伟

  金秋时节,彭丽芬送来一部书——《静静的上塘河》,是这位临平文学新秀的处女作。一部散文集,20万字,时间跨度约20年,字里行间可以深切感受到她的坚持与执着,向往与追求。

  乡村不仅出产五谷杂粮、花草虫鱼,还出产人才。古人有云:人生三大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即著书立说。文人手艺,不独一支笔腾、挪、闪、展,更重要的还能饱孕思想与情感。彭丽芬的家乡在星桥,她说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其实这个说法不够确切。彭丽芬的父亲,不仅是“农民的儿子”,还是一位兢兢业业于三尺讲台的乡村教师。在彭丽芬的眼里,“父亲非常能干,似乎无所不能”。父亲挚爱土地,在田里忙碌,把土地打理得生气勃勃、硕果累累。水稻啊,油菜啊,络麻啊,甘蔗啊……那喜人的长势,是对乡村教师生存能力的高度肯定。彭丽芬是星桥出产的文学人才,虽说从“立言”出发,此“立言”非彼“立言”,但就著书而言,彭丽芬以一部《静静的上塘河》置于星桥面前,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在父亲的瞩目下有所成就。父亲的内心作何感想?彭丽芬说:“父亲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导师。”彭丽芬的父亲早年写过故事,也有过文学梦,但现实让他回归田野和教室,这或许就是生活的哲学。现在,《静静的上塘河》付梓出版,彭丽芬实现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必老父亲欣慰至极。

  上塘河是杭州最早开挖的运河。这条河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秦时称陵水道,又称秦河,通钱塘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会稽,从丹阳到钱塘,走的就是这条水路。《资治通鉴·隋纪五》:“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唐代称作夹塘河,贞观八年于海宁筑长安坝,而成上河。宋代称浙西运河,走上塘,经星桥、临平,过长安而入大运河。明洪武年间筑德胜坝,其南始称上塘河。嘉靖《仁和县志》载:“上塘河南宋运道,俱自长安入艮山水门,抵东新河而上,此其故道也。上塘河,旧名运河,一名长河,一名夹塘河,西德胜桥抵长安坝,南通外沙河、后沙河与蔡官人塘河,东达赤岸河、施何村河、方兴河,两岸田土,何止千顷。”当年的上塘河,通衢大河,舟楫如梭,百舸争流,风帆映日。宋范成大《临平道中》有“烟雨桃花夹岸栽,低低浑欲傍船来”;元方回《过临平》有:“记取五更霜显白,桂芳桥买小鱼鲜”;明释戒襄《长安坝上河道中》:“三月临平山下宿,沙棠一舟帆数幅”,和古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记载,上塘河的繁华及风光,可见一斑。这是历史进程中上塘河的一页。

  上塘河的历史划出了一条难逃宿命的从辉煌到式微的曲线。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彭丽芬眼里的上塘河,除了“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更多的则是她孩提时代的记忆。打铁铺,竹器铺,弹棉花店,剃头店,照相馆,杂货店;江北摊上的贴纸,玻璃弹珠,游戏棒,鸡毛毽子,牛皮筋,铁皮青蛙,旋风卡;爬上岸来的小毛蟹,构树的果和叶,水泥浇筑的乒乓球桌,梧桐树果实,棕榈树的花;采茶,拗野笋,拔毛针,摘野草莓;作文被老师当范文朗读,骑着“安琪儿”上桥看风景;哼着小曲儿眯缝着眼喝着搪瓷杯里的浓茶的学校看门大爷,平时说一口软糯正宗上海话的穿着朴素、讲课极其认真、作风雷厉风行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密斯Xu,会用棕叶做成扇子的奶奶,总是深夜下班后给女儿带鲜肉小馄饨的母亲,舍不得吃烧饼油条省下钱来盖楼的父亲,外地来临平讨生活的烧饼店夫妻;佛日寺、桐扣山、宝幢桥、西洋桥……这些都出现在彭丽芬的儿时记忆里。童年的记忆涵盖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初始印象,这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起点,也是人生的起点。童年的经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但它会隐藏到人的潜意识里,慢慢渗透到性格中,内化为人生的重要部分。童年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儿童时期生根发芽的,这一时期的经历构成了人生的底色,无论走得多远,经历多少风雨,永远不会褪色。

  读彭丽芬的《静静的上塘河》,我们可以从状如碎片的记忆中窥见作者其人。她童年所忆之人、事、物,带给读者以温暖、美妙与安逸,没有鸡零狗碎,也不是一地鸡毛,一切皆源于上塘河。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彭丽芬的微笑与温婉。在《静静的上塘河》中,我读到的是彭丽芬充实而有趣的童年生活。当然,我更有理由相信,这不仅是童年生活,更是彭丽芬的成长史和人生情感的重要注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化·品读临平
城东文人张尔嘉
彭丽芬的文字(上)
今日临平文化·品读临平04彭丽芬的文字(上) 2023-11-16 2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