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临平六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读临平的樟树世界
  扫描二维码 获取古树地图

  位于星桥工业园区内的188岁古樟,高耸入云

  在星都路西、燕子湖南,一棵160多岁的香樟孤独伫立着

  在沿山村,古樟树“老有所依”,乡愁记忆“有枝可依”

  在临平党校,300多岁的古樟树挺拔高耸,茂密幽深

  ○ 文/彭丽芬  摄/张丽娟

  (中)

  4  五云星桥的“家乡树”

  据民国《杭县志稿》载:“五云星桥在临平安隐寺西五里。桥刻五云星桥。”星桥,既是地名,也是桥名。上塘古运河蜿蜒流淌,黄鹤山、桐扣山、佛日山三山相伴左右,倍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元代大画家王蒙更是在黄鹤山下隐居,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得天独厚的山水造就了丰富的植被资源,据统计,目前星桥境内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11株,后备古树名木5株,皆为樟树。

  千百年来,古树历经风雨依然生生不息,一株株成为了地标,融入了乡愁。离乡的游子们,即便走得再远,只要看到这些古树,便找到了家的方向。从临平出发,沿着上塘河回到家乡星桥,车行在藕花洲大街上,路两旁植满了香樟树。拐入五云星桥北侧的星星路,目之所及依然是香樟树,两侧的樟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长廊,行走其中,迎面而来的是夹杂着清香味的凉风。

  这些香樟或许是古樟树的使者,一路引领着我来到星星路5号有涨暖通科技有限公司。我怎么也没想到,在这片产业云集的工业园区里竟然藏着一株临平最高的古樟树。它以28米的高度、20米的冠幅,跨越了188年的沧桑岁月。周末的厂区格外安静,从大门进去就可以看到这株高耸入云的古樟树。树下摆放着一架秋千,应是厂区员工休憩时的福利。我不禁心生羡慕,能日日与古樟树为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走近古樟树,我发现旁边新长了一株小树,小树宛如调皮的孩子,伸长了双臂紧紧地挂在大樟树的身上,承接着大樟树赐予的甘霖。

  父亲也是极爱香樟树的,记得父母亲的屋里保留着一口樟木箱,那是母亲的陪嫁之一。樟木箱虽老旧了,但依旧散发着幽淡的清香,让人留恋。一日,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棋盘山路中有一株古樟树,我立马顺着父亲给的坐标,在星都路西、燕子湖南找到了这株马路上最孤独的树。历经160多年的风霜雨雪、兵连祸结、城市变迁、人来人往,它依旧站成最初的模样,努力地活着,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原汤家村的老人说,老底子燕子山脚下有座荣圣庵,边上有一条通往佛日寺的石板小路,后来庵毁了大樟树保留了下来。解放前日本人因修路欲砍掉大樟树,又被村里的老百姓保护了下来。解放后杭州水泥厂进驻也要修路,大樟树又面临被砍掉的命运,村里的老百姓再一次站了出来:“老香樟树是我们的保护神,砍不得!”

  听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说,以前这里是杭州水泥厂的内部道路,树旁边还有一家星桥供销社来开的小店,是水泥厂和汤家村唯一的小店。那时候大家就在这棵樟树下玩耍,树荫的清凉、树叶的清香融入了他们的童年记忆,所以村子里的人都敬树、爱树、护树。我虔诚地看向这株古樟树,发现它越看越像一颗爱心,那一定是一代又一代汤家人爱的凝聚。

  汤家村除了这株爱心树,还有一株“淘宝树”。今年春天,父亲陪我一起去“阿里云计算中心”在建工地寻觅另一株古香樟树。那日,就像一场探险,我们走过被挖掘机堆得高高的泥土,穿过一人高的杂草丛,来到了一株168岁的古樟树前。父亲看着我满头的汗水,我看着父亲衣裤上沾满的烂泥和杂草,我们相视而笑。我打趣道:“我们在‘马爸爸’的杂草堆里‘淘到宝了’,这应该是临平最原生态的古树了吧!”古樟树孑然一身地望向不远的村庄,树上横七竖八地挂满了绿藤,显得有些落寞。我想,它看到我们的时候一定也很开心吧,因为有人记得它,来看它了。我深信,这株百年古樟树的保留,也得益于阿里集团对历史、对自然、对生命、对文化的尊重,希望未来政府和企业依然能义不容辞地保护这位汤家历古弥坚的长者,让它焕发新的光彩。

  一个春日的早晨,我作为志愿者在汤家社区儿童友好课堂的“锦绣作文课”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有关香樟树的课。我把开花的香樟树枝带到课堂上,其中一位小女孩说:“秋禾老师,没想到香樟树的花这么漂亮,还这么好闻!”我说,是啊,香樟花“隐藏”得非常深,只有闻香寻味的有心人才能发现。有个小女孩在作文中写道:“香樟树的叶子像一片碧绿的布,小小的花像颗小星星……”

  这让我想起我的女儿,她热爱国画。一次,她在家临摹元代画家王蒙《谷口春耕图》的局部,画一组杂树时我问:“你画的是什么树?”她说:“这些树干是扭曲状的,应该不是松树,可能是香樟树吧!”她的回答让我很是惊讶,这幅画是王蒙在星桥黄鹤山隐居时所作,他以高超的技法画下了春日山林中杂树生发的蓬勃生机。

  我多么希望王蒙的笔下真有一株香樟树!但我相信,以星桥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今后一定会有许许多多入画、入诗、入文的古树。

  5  沿山村的“老寿星”

  沿山村,因原南山新村、诸家浜、水洪庙三个村的村民住宅大多沿黄鹤山建造而得名。时值中秋,导航至“崇贤街道沿山村章家桥”。村口,大片碧绿的水稻田里一前一后立着两株高大碧绿的香樟树,我一度以为其中一株便是我苦苦寻觅的古樟。当我满怀期待地靠近它们,却失望地发现这些树上根本没有悬挂古树名木的牌子。然而,我坚信那株古樟树一定在某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

  沿着一条狭窄的小河港向东穿行,流水潺潺,两边民居林立,房前屋后栽植着四季花果,一群鸡在树下啄食,偶有犬吠声,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来“人烟鸡犬花林中”。我一路寻觅,好不容易找到了“章家桥62号”的门牌,眼前是一栋有些年头的四层楼民居。楼边一位老大爷悠闲地坐在竹椅上吹着弄堂风,我缓步上前问道:“大爷,听说这里有株老香樟树,您可知道在哪里?”老大爷抬眼打量了我一番,笑呵呵地指向斜后方:“你说的可是这株大树?”

  顺着老大爷手指的方向,我发现居民楼后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小土坡。土坡之上,竟然伫立着一株比楼还高的古樟树。大树从底部伸开粗壮的枝丫,像张开双臂欢迎我的到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兴奋地爬上小土坡,在小本子上快速记下古树铭牌上的信息:“树龄:365年;编号:011320700002;树高12米,胸围330厘米,平均冠幅14米,保护级别为二级。”

  说来也巧,眼前这位老大爷正是这栋楼房的主人,姓钟,今年87岁。钟大爷用方言亲切地跟我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屋边的这株香樟树就长得很高很高了,树上长满了果子,我和伙伴们经常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我心生纳闷,香樟树的果子还能吃吗?这时,一位推着环卫三轮车的阿姨在树下歇脚,她跟钟大爷亲切地打着招呼,接过话说:“是啊是啊!我记得小时候这树上结满了木莲蓬(薜荔),等果子成熟村里人都会赶来采摘。晒干了用来做木莲豆腐可好吃了!特别是夏天吃了清凉解暑,不会长痱子。”

  “咦!现在古樟树上的木莲藤怎么不见了?”我疑惑地问道。“因为木莲藤太厉害了,它东攀西爬,把老樟树缠得太紧了,老樟树营养流失了就没办法存活,所以要救老樟树只得舍弃木莲藤。”钟大爷惋惜地说着,“当时把木莲藤砍掉我可是难过了好多天,毕竟它也留给我们这代人太多美好的记忆。”

  我伸手抚摸古樟树青灰色鱼鳞状树皮,回头再看钟大爷仰视古樟树时眷恋的神色,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用心呵护古树,我们方能在岁月的长河中领略到古树之美。我赶紧掏出手机对老人家说:“钟大爷,我给您和古樟树合个影,祝您和大樟树一样长寿健康!”

  6  景星观遗址的“望仙树”

  从“藕花洲大街—迎宾路—邱山大街—景星观路—邱山隧道”一路行来,皆是香樟树。漫步在沿山路上,道路两侧的香樟树宛如天然拱门,悄然筑起城市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隔离带。

  行至沿山路与景星观路的交叉口,香樟树下立着一块长形石头,上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郭仲选所书“临平党校”四字。向东几步,便抵达杭州市委党校临平分校。久闻党校内有一株300多年的古樟树,却一直未能真正走近它。学校大门敞开着,保安热情地为我指明了古樟树的位置。

  从党校主楼大门径直而入,穿过大厅,一个小花园跃然眼前。清幽的环境,繁盛的草木,清澈的水池,掩映在苍翠树木中的凉亭,氤氲出一幅古韵诗意图卷,令人见之忘俗。绕过水池,右边立着一块巨石,上刻“实事求是”四个红色大字。左边的古樟树挺拔高耸,茂密幽深,远远望去,仿佛一个擎天而立的“绿巨人”,似乎一伸“手”就能遮住整个花园。饱经岁月洗礼的它,如长者般在山脚下肃穆威严地站立着,目光如炬。

  “树龄:315年;编号:011320100032;树高25米,胸围450厘米,平均冠幅19米,保护级别为二级。”一群小鸟掠过古樟树的铭牌飞到一株无患子树上,震落了几粒青色的无患子果,俯身拾起一粒果子,抬头看见有一块方形大石头,上面写着“景星观—宋遗址”。原来这里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景星观曾是临平唯一的道教宫观,其规模与影响在杭嘉湖地区颇负盛名。《临平记》作者沈谦曾征集临平三十咏,将景星观列为临平“三十胜景”之一。我查阅应朝雄老师赠予的临平历史文化丛书,其中《临平风情》一书详细记载了景星观的历史:“景星观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初为东岳行祠,内奉东岳大帝。淳熙二年(1175),改额景灵观,后称景星观。景星观依山而建,殿宇高敞,分左、中、右三条轴线,各深四进,观前有一方水池,长10余米,宽8米余,正中架一小桥。水池左右两侧有两棵两人合抱的古樟,浓荫蔽日,环境优雅。历代常有高人在此修炼,传说五代时有潘真人在此炼丹,旧时留有丹灶。观内有道教祖师塑像及丘丹祠,是临平最大的道观。”明代临平诗人徐仁振写下《题景星观诗》:“漠漠古云关,千秋镇碧山。吹箫人不见,烧药空常闲。苔洞多龙卧,松巢有鹤还。黄昏拱星斗,虚照石坛间。”描述了当时景星观的风光。上世纪70年代,景星观成为县委学校所在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沈谦在《临平记》中写道:“丘丹隐于临平山,故有丘山之名,所谓地因人重也。”传说丘丹既会炼丹,又是羽化,道家将其奉为先辈名人,尊称其为“丘真人”,并在临平山南麓的道观,即景星观辟出一席之地,建造丘真人祠。

  生长在佛家道观里的古树,总能沾染上几分仙气,景星观里的古樟树更是如此,人们也因此心生敬畏,不敢随意砍伐。年复一年,这株古樟树得以生生不息。

  我仔细端详这株古樟树,树干上长满了赏心悦目的青苔,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翠绿、浅绿、深绿、苍绿,各种绿交织在一起,幽静地藏于一角,与参天的古樟树,与斑驳的阳光相互交错,超乎尘外,令我的心瞬间归于宁静。我心想,倘若景星观依旧存在,这株古樟树必定会成为临平山的“镇山之宝”。好在古樟树吸收着天地日月的精华,依然昂首挺立面对着临平山。

  《走读临平的樟树世界(上)》刊登于2024年10月31日《今日临平》第4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化·临平六名
走读临平的樟树世界
今日临平文化·临平六名04走读临平的樟树世界 2024-11-0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