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凤鸣
塘栖,京杭大运河畔的古镇,曾位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宽阔的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横穿镇中心,将塘栖分为水南和水北。元末明初,塘栖先人叠石筑塘,在塘栖经商的鄞县人陈守清四处奔走,募集资金重建横跨大运河的广济桥(又称通济桥、长桥)。自此,京杭大运河南北两岸紧密相连,结束了镇上居民依靠渡船往返的历史。
在南岸,有一条长达279米的市河由北向南流淌,与大运河形成横向“T”字型布局,因此水南又被划分成东西两片区域,并以市河为界分东石塘和西石塘两条主街。
市河两侧有三条支河相互连通,依次为北小河、东小河和西小河。北小河通市河口处有蒋家桥(又称皮匠桥),连接市西街;东小河通市河口处有马家桥(又称东龙桥),连接市东街和南横头;西小河连接着市河最宽处喻家湾,河口的宛家桥(又称西龙桥、三步桥、半爿桥)连接西小河南北两街。这些河流分别汇集于丁山河漾、聖堂漾和翠紫湖,最终注入京杭大运河。
塘栖镇上三条主要商业街为水北街、水南街(含西石塘、东石塘)和市河街。市河街自明清以来一直是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的商业街。
市河连接东西两街,由北往南依次建有花园桥、木桥(又称月波桥)、胡家桥、玉龙桥。在这条市河上,建有大小石桥7座,这正是“老塘栖”所说的“塘栖镇上出门见桥,走路过桥,无桥不成街”的由来。
市河两岸依河而筑的廊檐过街楼,自明末清初出现,为水乡塘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过街楼多为一楼一底,楼上是临窗面水的居室,楼下则为店面。过街楼往往处于商业繁华地段,无论盛夏酷暑、雷电风雨还是大雪纷飞,行人都无需撑伞或穿雨鞋,免受日晒、风雨和大雪之苦。过去有俗语云:“跑过三十六码头,少见塘栖廊檐头。”文人在《竹枝词》中也唱道:“人家鳞列水边楼,楼自浮空水自幽。”
商店门前的街道路面,多以夯实平坦的泥路为主。一些店家会对店门前的泥土街路进行“装饰”,有的铺上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石板;有的铺上整块长条青石板,雕上花纹;还有的改铺花岗石。比如,市西街花园桥堍的彙昌南北货店门前铺设正方形、长方形相间的花岗石;市西街方正泰茶叶店门前铺设清一色的青石板;市东街鼎昌绸布店门前铺设长方形青石板,路面颇为考究,青石板上雕刻精美花纹;永昌桂圆店门前则铺设了花岗石……这些路面干净、整洁、美观,路人行走更加方便舒适。
每隔一段街路建有一个横跨街面的半圆形“月洞门”。它由砖头砌成,抹上泥灰(石灰)后,上半部呈白色。从花园桥头仲嘉顺酱酒店到施德记弄口、鼎昌绸布店、塘栖区公所,再到永昌桂圆店、同裕春纸店、四房米店,其间有一连串白色的“月洞门”,恰似一排半圆形月亮,构成街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底子,市西街、市河街上的商店大多有店名招牌,如彙昌南北货店、翁长春药店、天源参药栈、吴日昇茶叶店、仁昌南货店。这些商店有的用金字招牌,有的用黑字招牌,有的用“酒旗式”长布条写上店名和经营项目,套在竹竿上斜插于“美人靠”上,好让市河里来往船只上的人们看到。有些店铺没有招牌,就把店名和经营范围写在玻璃门窗上,或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板,甚至做成匾额挂在过街楼下,可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沿河设置“美人靠”,与亭子靠椅相似,塘栖人亦称作“米床”。因米市兴起,“美人靠”上常常摆放着卖米的笆斗,成为籴粜粮食的营业场所。“美人靠”筑在河岸石砌的帮岸上,靠背略向后倾斜,精致些的会做成棚栏状,简易的则用两根长木作靠栏。为使其更牢固,通常用直长铁钩钩住安装在楼柱上的圆铁环,再用两根长长的方木镶嵌在楼层两端的墙柱间,方木之间则安装一定尺寸的短木条,如同横卧的梯子。人们坐在短木座靠椅上,临河凭风,远眺观光,看日出日落,望船来船往,夏天还可在此纳凉闲谈。农民挑担背篰上街走累了,也可以来此歇歇脚。三开间翁长春药店和天源参药栈门前均为平坦光洁的泥路街面,沿河帮岸均建双向石砌河埠,两边则有牢固美观的成排“美人靠”。此外,在仁昌南货店、吴日昇茶叶店、方正泰茶叶店、仲嘉顺酒酱店、恒昌森南货店、阿媛姆娘茶店、同裕春纸店、张四房米店等店面,沿市河帮岸建有长短不一、形式多样的“美人靠”,有的宽敞,有的狭窄,有的用料讲究,有的建造精细,但都以牢固结实、使用安全为主。
儿时,我喜欢在米床上玩耍,或坐于其上钓鱼取乐,或看市河里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尤其是傍晚时分丝厂放工,来接缫丝女工回家的小船,和离家较远、在塘北种田的丁河农民坐船回去时,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商店靠市河帮岸边大多建有单向或双向河埠。河埠石板上有的镌刻大小不一的“象鼻眼”,有的每隔二三级石块凿刻拳头大小的石洞。这些设置均便于缆拴停泊运输船,方便顾客购销商品及货物装卸,也供农民拴小划船停靠。河埠还是家庭主妇淘米、洗菜、拎水、洗涤之地,男人挑水之所。
靠近市河岸边会搭建水台,俗称“鸽子棚”,即长木桩打入河中,连接帮岸,装上横档,铺上木板,其上建10至15平方米的单间小屋,中间和两侧安装玻璃门窗,以透光通气。比如,市西街来湧湶灯笼店隔街对面的张小毛理发店“鸽子棚”;市西街任炳林羊毛皮毛行隔街对面的水果店“鸽子棚”。这些“鸽子棚”成为当年市河一带独具一格的棚屋建筑亮点。
如今,塘栖古镇上商贾云集,街市繁华,但市河街已拆除,为此,我把青少年时期烙印在脑海里的市河街面貌还原,让乡愁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