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荣) 养老服务与儿童成长,一头连着“夕阳”,一头系着“朝阳”,皆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每年两会,“涉老为小”的话题都是绕不开的热点话题。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和委员结合履职实践,围绕为老为小问题,纷纷建言献策,
目前,我区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3.7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8%。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严峻挑战,我区始终积极应对,以老年人“吃、住、行、保、健、愉”六大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与“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相适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像建设近175家养老助餐机构让老人就近吃上热乎的饭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中开展适老化改造、安装“安居守护”智能设备;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老年教育;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服务等等,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区人大代表、金扫帚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陈纯,在多年的基层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到养老服务工作面临服务频次受限、专业服务脱节、质量监管不足、资源配置不精准等困境。他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数字化平台管理,精准提供专业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他建议,增设“季节弹性模块”,针对个人护理等需求波动明显的服务,灵活调整服务频次;探索“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针对春节前大扫除、梅雨季除霉等集中需求,设置临时服务专区,以此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推动养老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区政协委员应健同样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她认为,应从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推广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强化家庭养老支持以及促进老年教育与终生学习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更加全面、高效、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此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除了物质生活与配套服务的供给,精神文化类的活动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区政协委员余诗颖提出了关于《提供优质音乐文化服务 激发我区银发经济潜力》的提案。她计划通过打造分级供给体系,全面激活银发群体音乐文化消费分层需求,实现“老有所乐”与“银发经济”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在临平大剧院设立‘银发艺术季’,推出季度性老年专享套票,引进经典剧目,错峰排期,让老人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依托镇街现有康养联合体组织、设施和场所,嵌入‘流动音乐驿站’,开发下沉普惠音乐文化市场,让音乐走进老人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创新面向银发群体的‘数字+音乐服务’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也可以跨界合作,如整合景区旅游资源,融入古琴体验、梅花戏台、茶道疗愈等项目,打造面向银发群体的音乐文化产品矩阵。”
“为小”同样牵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心。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肩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然而,区政协委员、乔司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闻建明在深入走访中发现,许多家庭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家庭教育,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与关爱。为此,他希望通过强化社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作用,为孩子们加上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他建议建立未成年人“家校社”联动关爱系统,形成一人一档。通过“家校社”联动关爱机制,提供常态化综合帮扶服务。同时,社区还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建立与未成年人的日常联系,组织亲子志愿活动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如今,居民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日益增加,6-48个月龄的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关键期,营养摄入至关重要。”区人大代表、杭州东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出纳陆惠莲关注到婴幼儿成长的这一重要问题。她希望社区食堂能增加婴幼儿辅食餐,减少居民带娃的负担,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她建议社区食堂推出线上预定功能,提前公布一周的菜谱安排供居民选择,这样既能保证辅食准备数量的精准性,又能让家长提前规划。此外,还可与婴幼儿成长驿站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家长与孩子上完托班后直接享用辅食餐,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