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临平六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塘栖现代教育发轫之标识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络 麻
  在遮天蔽日的麻林里,麻农们起早贪黑地手工剥络麻

  ○ 吴坚奋

  上世纪60年代中叶,我被分配至小林公社任教。时值8月底,踏上田陌,放眼望去,尽是络麻田。颀长而翠绿的络麻密密匝匝,一望无垠。

  络麻乃临平农村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此地亦是浙江乃至全国重要的产麻区之一。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俚语——“双抢出个名,络麻剥煞人”,足以表明络麻的种植面积之广,收剥任务之重。不过,麻农虽劳累却也满怀喜悦,因为剥下的麻皮售予国家能获取分红,麻秆分到家可作煮饭烧菜用的柴禾,麻叶则是湖羊的优质饲料。当时公办教师户口下放至生产队,半天授课半天生产劳动。生产队种植络麻的数量众多,我参与络麻收剥工作。在拔络麻、夹络麻、剥络麻、浸络麻、洗络麻的过程中,我向老农虚心请教,闲时查阅资料,进而有了以下文字积累。

  络麻,学名黄麻,成熟的络麻植株可达二三米之高,皮与叶的颜色绿中泛黄。从钱塘江北岸直至古运河畔的下沙、九堡、乔司、南苑、运河、东湖以及塘栖,均属于临平的产麻区。那么,临平究竟是从何时起种植络麻的呢?《杭县志稿》记载:“麻布,俗称叉袋布,出乔司,织络麻为之……”编织麻布是乔司农家重要的家庭副业。络麻收剥后晒干称为生麻,生麻经浸泡洗净再晒干则为熟麻。生麻与熟麻乃编织麻布、制作麻袋的原材料。

  由《杭县志稿》可推断,临平络麻的种植历史至少300年。而1990年8月出版的《余杭县志》记载:“本县是全国重点产麻县之一,主要产地在临平、乔司一带,有600多年种植历史。”

  不论300余年还是600多年历史,临平作为全国重点产麻区这点是肯定的。络麻是临平重要的经济作物,亦是生产队和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我在小林农村教书的岁月里,耳闻目睹生产队将优质生麻和熟麻售予国家,把次络麻分发给社员。当地几乎家家户户有自制麻布机,农妇夜以继日地纺麻线、织麻布,所织成的麻布卖给山东、河北等地客商,以贴补家用。

  新中国成立后,麻纺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浙江省以及杭州市亦然。1949年11月,我省筹建浙江麻纺厂,选址在杭州拱宸桥,翌年8月正式投产。生麻和熟麻是浙江麻纺厂最重要的原料,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临平麻区的生产工作,多措并举提高络麻的亩产量和总产量。1949年,临平麻区种络麻3.89万亩,亩产生麻271斤;50年代,年均种麻10.18万亩,年均亩产生麻335斤;60年代,年均种麻7.93万亩,年均亩产生麻464斤;70年代,年均种麻7.44万亩,年均亩产生麻675斤;1980年至1985年,年均种麻7.82万亩,年均亩产生麻717斤,总产量6531万斤。

  农谚说:“土是根,肥是劲,水是命,种是本。”自1950年起,有关部门积极引进络麻优良品种,经试种后加以推广,麻农尝到增收的甜头,欣喜道:“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推广良种的积极性高涨。

  在络麻栽培技术方面,上世纪60年代全面推广塘南公社土山坝大队(现东湖街道朱家角社区)的稻麻轮作经验,即同一块耕地头年种水稻,次年种络麻。70年代,全面推广五杭公社国兴大队(现运河街道五杭村)和博陆公社长征大队(现运河街道双桥村)宽畦狭沟横条播春粮或种油菜套种络麻的经验。与此同时,推行科学种麻。例如形成一套“基肥足,苗肥勤,重肥早,赶梢肥巧”的施肥经验。又如“亩产千斤”试验攻关项目,对大田络麻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如地膜覆盖种麻试验,增产效果显著。此外,推广“围田沤洗”技术,将收剥的生麻浸泡在水里,经过精洗成熟麻,或称白麻,以增加收入。

  惠民的收购政策,充分调动了临平麻农生产和投售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络麻被列为国家派购物资,由省统一下达调拨计划。1950年,浙江省公营厂矿联营处临平办事处在临平、景星观、小林、亭趾设收麻站,生麻分3等15级,收购时按等级论价,深受麻农欢迎。从1951年起,供销社受省厂矿联营处委托代购生麻和熟麻。1956年起,生麻、熟麻则由县供销社经营,基层供销社代购。基层供销社点多面广,在临平共设14个收购站。所收购的生麻或熟麻,通过船只或火车调运到杭州的浙江麻纺厂,以及上海、宁波等麻纺企业。

  从1962年起,生产队投售生麻和熟麻有化肥奖售,超任务投售还有额外的化肥奖售。1963年增加卷烟、布票、大米奖售,鼓励麻农多种麻、多卖麻。

  络麻收剥后,临平麻区农家妇女开始织麻布,晚上“家家无闲人,夜夜闻机声”。改革开放后,临平一些社队利用本地络麻资源优势和织麻布的传统,纷纷办起麻布厂、麻线厂、麻绳厂,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1985年,县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县、社联办麻纺厂的方案,由县供销社牵头,与13个产麻乡镇联办,为大集体性质,利润按投资比例分成,职工数按投资数分摊。后来,五杭乡与浙麻、县供销社特产公司联营创办浙江麻纺织厂余杭分厂。1987年2月投产,是年生产麻袋623万条,同时生产麻布、麻线、麻绳等产品。次年,生产海生袋241.1万条,出口荷兰、日本等国家。

  1995年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临平农村络麻种植面积逐年递减。同时,编织袋、塑料绳的兴起逐渐替代麻袋、麻绳等麻制品。浙麻余杭分厂随之停办,麻区农家妇女也逐渐远离织麻布劳作。但是,络麻和麻制品见证了临平农村一段独特的经济发展历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留存于临平人的记忆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化·临平六名
络 麻
栖溪讲舍碑
今日临平文化·临平六名04络 麻 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