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荣) 早晨8点左右,孩子们步入崭新的教室,沉浸在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与此同时,食堂后厨的师傅们依据精心策划的营养菜单,熟练地切配食材,开启天然气,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佳肴。午餐时刻,学生们轻轻拧开水龙头,温热的水流拂过双手;午休铃响,学生们轻抬课桌板,身体轻倚椅背,瞬间,一把椅子就变成了一张舒适的“小憩床”……
这些看似平凡却满载温情的校园日常,正是临平区教育工作者心系民生的真实写照。他们致力于将“午休躺睡”“暖手工程”“安燃工程”等每一项民生实事,都深深镌刻进百姓的心田。
开启学生“舒心躺睡”新时代
学生午休质量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平区稳步推进规范化、精细化睡眠管理,将中小学生“午休躺睡”视为头等大事,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舒心午休。
去年,临平第三中学、临平第五中学、星华实验学校率先在全区试点“午休躺睡”,引领学生从“趴睡”向“躺睡”转变。今年这一工程更是扩面提质,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已配备“午休躺睡”设备8.1万余套,基本实现小学“午休躺睡”全覆盖。“以前我总是趴着睡觉,每次醒来胳膊都麻麻的,但现在有了躺睡椅,入睡更快了,也更舒服了,下午的学习也更有精神了。”育才实验小学学生宋欣然说。
午休躺睡椅采用人体工学设计,能够轻松实现从坐姿到卧姿的一键转换,既节省空间又方便操作。此外,每张躺睡椅配有可调节的头枕和脚托,能够根据学生的身高和体型进行个性化调整,提供最适宜的睡眠姿势。面对教室空间限制,部分学校灵活变通,充分利用舞蹈室、音乐室、体育馆等场地,引入AB双面午休垫与便携折叠床,确保学生得到高质量午休,更有值班教师悉心守护,营造宁静有序的午休环境。
持续落实学生“营养+”计划
“无论是食堂的管理,还是饭菜的搭配,都让我感到很满意。饭菜是可口的,营养搭配是全面的……”近日,超山小学的一名家长参观完校园食堂后,在建议反馈单上写下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不仅是对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肯定与认可,也是临平区常态化开展“家长进食堂”活动的生动写照。今年,全区邀请1万名家长走进学校食堂,参与收货、验菜等环节,实地参观食堂后厨,并在中午时段陪餐。
近年来,临平区聚焦学生营养健康,创新实施“营养+”计划,通过“+菜品”“+食材”“+粗粮”等行动,让学生在校的营养摄入更加全面均衡。今年,还与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达成深度合作,共绘“学校营养健康高校-地方合作”新范式。在浙江大学营养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临平区根据季节与学段,制定了100余套科学带量食谱,供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参考,全力打造营养健康示范食堂。
“营养+”计划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得益于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安燃工程”,区内28所学校食堂告别瓶装液化气,改用管道天然气或电动灶台,实现全区学校食堂瓶装煤气清零,为学生“舌尖上”的安全筑起坚固防线。而另一项区级民生实事项目“暖手工程”,则让孩子们每天享受到温暖的热水。目前,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已安装热水设备3000余套,实现食堂、教学区域卫生间热水洗手全覆盖。
全面实施学生“舒心”行动
2024年6月,临平区青少年成长支持中心正式建成投用,作为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阵地,该中心链接全区各类心理健康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咨询、干预、转介、治疗”的一站式闭环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心理咨询238组次,举办团辅、亲子活动20余场。
我区不仅关注校外心理健康服务,还从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全面实施学生“舒心”行动。全区中小学实施“万名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工程”,邀请属地卫生服务中心讲师入校授课,从专业角度为各学段学生排忧解难、纾解困惑。全区中小学实施“万名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工程”,邀请属地卫生服务中心讲师入校授课,从专业角度为各学段学生排忧解难、纾解困惑。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在开学初、中高考、学选考等重要时段,区属医院精神卫生医生也会带队进校,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危机评估、跟踪指导等工作。
除此之外,临平区还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今年3月,临平区“智慧父母学堂计划”启动,作为“家有爱”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的重要一环,该计划通过“固定家长学员+系列课程体系+固定时间地点”的家长夜校模式,助力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经验做法获央视、省市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今年秋季,我区近20所学校竣工投用,新增学位1.6万余个。在保障教育资源有效拓展的基础上,我们持续优化升级教育服务,办好各项民生实事项目,把老百姓心中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