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坚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临平、塘栖一带的农村都会制作青团和清明狗。清明狗是何物?它是一种岁时年俗食物,以糯米粉、粳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时鲜艾草(又称蓬蒿)或鼠曲草,外加南瓜、番薯、黑豆等,徒手捏成小狗形状,蒸熟便可食用。如今,清明时节制作清明狗的习俗,已被列入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当下,清明期间鲜少能见到清明狗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立夏时节在邱山、庙东等菜场叫卖的立夏狗。
清明狗缘何成了立夏狗?清明狗“非遗”传承人、塘栖镇丁山河村幸福的院子掌门人沈建标为我们揭晓了答案。过去,清明时节人们会携带青团和清明狗等供品上坟祭祀,以寄托对先人的敬意与怀念。祭祀结束,家人们会分享青团等食物,唯独将清明狗放回竹篮,带回家悬挂在檐梁之下。直至立夏当日,再将清明狗放入饭锅蒸熟,给家中小孩食用。当地民谚道:“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随着时代发展,现今人们改在立夏时节制作立夏狗给孩子们吃。
那么,“清明做狗立夏吃”的习俗从何而来?相传,它与宋高宗赵构的逃难经历有关。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宋军节节败退,徽钦二帝不幸被俘,赵构被迫向南逃命。一日清晨,赵构骑着马,带着三条忠诚的狗,在一队侍卫的保护下南逃。金兵穷追不舍,侍卫为保护赵构先后战死,赵构的坐骑也被金兵的毒箭射杀,所幸三条狗反应敏捷,轮流驮着赵构奔逃。为躲避金兵的追击,狗狗们驮着赵构躲进临平山的一个山洞,后来这个山洞被称为龙洞,还有“临驾平安”的说法。赵构怕被折返的金兵发现,又走出山洞向山下走去。
临平山下是广袤的田野,他沿着阡陌前行,泥泞的田埂让他几度摔倒,好在有狗狗们的保护,才勉强行进。不远处有一对父子正在田间劳作。老农见赵构狼狈不堪,其中一条狗身上还流着血,暗自猜测他是逃难的贵人。于是,老农让儿子脱下衣裤给赵构换上,又将狗狗和赵构换下的衣裤藏在桑树下的稻草堆里。接着,老农在田里抓起一把烂泥,抹在赵构的脸上和头上,老农的儿子则光着膀子继续在田里劳作。赵构因饥饿难耐,便向老农讨要食物。老农说:“衣服口袋里有青团,你自己拿来吃便是。”赵构饥不择食,一屁股坐下吃了起来。就在这时,金兵将领金兀术带领一队人马追了上来。金兵仔细打量着眼前的三个人,其中一人坐在田里吃着乌黑的东西,误以为是在吃牛粪团便转身离去。赵构成功摆脱了金兵的追捕,为表感激,他将三条爱犬和衣裤留给了老农,自己则穿着农夫的衣衫继续赶路。途中,赵构又饿了,他摸了摸口袋,发现还有一个青团,但他舍不得吃,而是将青团捏成了狗的形状。一个月后,藏在口袋里的“狗”“皮肤”皲裂,赵构依旧舍不得扔掉,便煮了给孩子吃。
1127年,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史称宋高宗。在位期间,赵构兴农桑重粮食,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们认为,上坟供奉清明狗,是向那些有保驾之功的狗狗们表达敬意。而清明狗立夏吃,既是对那段历史的念想,更饱含着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与祈盼,希望孩子们活力满满、身心健康。
立夏吃清明狗的习俗,陪伴我从小到大。小时候,父母买来给我吃;成家有了孩子后,我不仅自己品尝,还买给孩子吃。在临平邱山、庙东等菜场售卖的清明狗,大多分青色和白色两种。青色的是在糯米(粳米)粉中添加艾草(茵陈),白色的则是纯糯米粉制作而成。这些清明狗还会包上馅料,咸口的是苔心菜炒春笋,甜口的则是细沙或甜糯米。
不过,幸福的院子里制作的清明狗,在用料和构思上极为讲究,已然形成了独特的米塑民间技艺。具体是如何制作的呢?首先要将糯米粉和艾草按一定比例揉成面团,蒸熟备用。制作白色的清明狗,就将糯米粉揉成面团,若想做成黄色或红色的,则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熟南瓜。此外,还得准备少量黑豆,作清明狗的眼睛。准备好食材后,匠人会先构思,确定清明狗的姿态,是蹲坐、奔跑,还是跳跃、腾跃,不同的姿态,狗的头、腿、尾等部位的塑造都有所不同。匠人打完腹稿,就取适量的米粉团,通过揉、捏、掐、刻等手法,制作出一条条惟妙惟肖、可爱至极的狗狗。这些形态各异、玲珑精巧的清明狗,哪是一款普通食品,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人们祈愿安康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