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建华
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轻便灵活,来去自如,曾经风光一时。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们多多少少有一段和自行车的不解之缘,说起和自行车有关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娓娓道来。那时,公路上汽车少,也鲜有自行车的踪影。在那个年代,自行车是一件奢侈品,属于“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中的一“转”,购买火柴、肥皂等小件都得凭票,对于“永久”“凤凰”等品牌自行车更是不言而喻了。在当时,谁拥有一辆名牌自行车,其优越感远胜于今日的高档小轿车。
犹记得,我最初见到自行车,是杭州城里人骑来的。十来岁时,我与小伙伴在河边割草,几个城里人骑车来钓鱼。那时,看到两轮会跑的物件很新奇,我们上下左右细细打量,偷偷地推行,还轻轻拨弄铃铛。城里人发现我们在玩他们的车,就打趣道:“骑得来,我就给了你。”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购置于1981年,海狮牌载重自行车,是母亲摸螺蛳赚钱买的,主要用于载货。考上高中后,为供我读书,母亲用这辆自行车做起了小买卖——倒腾棉纱线。母亲整天在云会乡间转来转去叫卖,几乎成为乡里人人认识的生意人。改革开放初期,母亲还用自行车倒腾起苹果、香蕉等水果,赚了钱购置了一台缝纫机。
1983年6月,我考上大学,到县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也是骑的这辆自行车。参加工作后,我为了省钱,好几次骑自行车来临平上班,单程要骑三个多小时,跨下车,屁股往往酸痛得不得了。就这样,这辆自行车一直陪伴着我,用它代步运物,也载过爱人。
结婚后,妻子在原小林信用社工作,儿子没人照看,就在附近农村请了位老太太带,“家”安在了信用社二楼。我骑着自行车在小林、临平来回赶。儿子上幼儿园时,妻子调到了原翁梅信用社上班,家暂时安在丈人刚分配到的二居室。我特地买了一把小竹椅绑在自行车的三角架上,每天带儿子上下学。周末闲暇,经常是前面坐着儿子,后面载着妻子,在临平的大街小巷兜风,一路洒下欢声笑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大街上涌现壮观的自行车洪流,人们争先恐后,车水马龙,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后来,各种更快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主角,摩托车、小汽车迭代更新。大家从以拥有自行车为骄傲,到为回归自行车出行而策略百出。
时至今日,我还是很享受骑自行车出行的感觉,“低碳出行”也成为我可贵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