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临平六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老字号“王元兴”的传承之路
~~~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枇杷之名 做人间至味
——老字号“王元兴”的传承之路
枇杷土焖肉
枇杷清水甜豆
写意江南
水墨枇杷
塘栖镇大运河畔人头攒动,王元兴酒楼里座无虚席,共同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温度的江南风情画

  ○ 李春桃

  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孕育出历经秋蕴、冬花、春果、夏熟,承四季雨露的枇杷果。一颗“独备四时之气”的果实,犹如我们的祖先一丝不苟地遵循着历法,在四季轮回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遗漏一道工序,不留下半点遗憾。因此江南人对枇杷有着特殊的喜爱与推崇。京杭大运河塘栖南岸,百年老字号“王元兴酒楼”独辟蹊径,以塘栖特产枇杷为原料,将枇杷的花、果、叶作为食材入肴馔,“以枇杷之名,做人间至味”,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王元兴酒楼的创始人王邵元(小名王长寿),辛亥革命后为避难辗转来到古镇塘栖。出身于餐饮世家的王长寿,驾轻就熟的谋生手段自然是做餐饮。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长寿在塘栖镇市西街创办了王元兴酒楼。秉承勤谨好学的精神,王长寿将祖传厨艺结合塘栖特产,用家养土猪肉与塘栖枇杷巧妙结合,做出了色泽鲜丽、口味丰富的枇杷土焖肉,开创了塘栖枇杷入肴的先河。“王元兴”的松丝汤包、生煎包和各色面点,迅速成为塘栖早茶最抢手的美食之一。解放前时局动荡,“王元兴”与塘栖乡人相互扶持,共克时艰。最困苦的日子里,“王元兴”用一碗碗原汁原味的塘栖菜默默慰藉乡人的心灵。1949年塘栖解放,“王元兴”同其他商号一起打开店门,将不愿扰民而在塘栖廊檐下打地铺的解放军战士请进店内安歇。20世纪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王元兴”并入“栖味馆”,归属于塘栖饮食服务商店。在政府的支持下,“王元兴”继续以餐饮服务的方式为解放初期的塘栖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1世纪初,王长寿之女王莉莉在塘栖镇广济桥西侧重新亮出“王元兴”招牌,成为“王元兴”第二代传承人。这位年逾古稀的“王元兴”主理人从未懈怠,即便她的女儿郭燕燕如今已接过“王元兴”的接力棒,成为第三代传承人,王莉莉仍然时常进厨房给大厨们讲解菜肴的制作技巧,并示范要点。她还近距离同食客交谈,了解食客对菜品的点滴感受。她最常对团队说的话就是:“我们的口碑是从一个一个最小的细节里做出来的。”凭借严格的管理和出色的烹饪技术,“王元兴”在塘栖餐饮业中首屈一指,成为“诗画浙江 百县千碗”旗舰店,得到业内大师、同行和食客的一致认可,做成了塘栖餐饮业的一张金名片。2014年“王元兴”入选第四批“浙江老字号”名单,被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评定为“浙江餐饮名店”,“王元兴特色菜点烹饪技艺”被列入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莉莉也收获无数个人荣誉——浙江老字号企业协会优秀掌门人、浙江餐饮业优秀职业经理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浙江餐饮协会十大巾帼楷模、第三届中国匠人大会荣耀匠星、最美浙江餐饮人……

  对于母亲获得的这些荣誉,郭燕燕深有感触。她谈起一件小事:“一天,店里来了一位上了岁数的客人,买走两罐醉蟹。第二天一早店刚开门,那位客人已经冒雨赶到,只为告知一句话:‘我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那是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乡愁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里最难忘的或许就是小时候舌尖上的那一口美味吧?这无意中解了游子乡愁的食物,必然是出自时刻牢记传承理念的店家。

  经三代传承,“王元兴”的餐馆和汤包店已经发展到7家。为了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口味,“王元兴”在艺尚小镇上线了全新的年轻品牌“蔓罗”,以中西融合的意境菜为主,走进一代年轻人的生活。

  传说康熙皇帝南巡时,禁不住杭州人高士奇的极力推荐,迫切想要品尝塘栖枇杷的美味。奈何康熙来时枇杷尚在枝头未熟,当地官员火急火燎地召集塘栖名厨集思广益,终于用面粉、果汁等做成了一桌枇杷宴,让康熙帝满意而归。自此,塘栖枇杷宴一举成名。

  “王元兴”枇杷宴菜单中有几个诗意十足的菜名让我很感兴趣,我指着“广济思庐”问大厨何旭:“这也是与枇杷有关的菜品吗?”何旭回答:“这是清蒸鲈鱼,以枇杷叶为配料。”原来是取了“鲈”的谐音“庐”。我恍然:“那‘春江水暖’这道菜定是老鸭汤了。”何旭微笑颔首。菜名含蓄典雅,如同这江南水乡古镇一般韵味无穷。一个木制托盘上,笔筒里和笔架上错落地摆放着几支毛笔,旁边还有砚台和卷起的宣纸,我惊讶:“吃枇杷宴还得现场写诗作画吗?”何旭拿过毛笔轻轻取下笔头递给我,原来这是以枇杷花蜜为馅、米面粉掺和枇杷果肉精心制成毛笔头形状的脆酥。它同样有一个诗意的名称——写意江南。当我沉浸在这份巧思妙想中时,何旭又说:“吃枇杷宴的确要现场作画。”说罢,面点师用枇杷汁与果肉加入米粉,包裹进细沙枇杷蜜调制而成的馅,做成一个个枇杷果形状的枇杷团子,又在底部嵌上几粒画龙点睛的黑芝麻。枇杷团子上蒸笼的时候,厨师开始在画盘上用巧克力酱熟练地点、抹、勾、画出枇杷枝叶,将蒸熟的枇杷团子摆放其间,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水墨枇杷”就呈现在眼前了。餐饮因文化丰富了形式,文化因餐饮平添了无穷魅力。

  极致的美食,必定来自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浅尝一口,一种叫作“幸福”的滋味便从心底油然而生。或许真正热爱生活的,是那些把“幸福”细细融入食物,呈现在四季餐桌上的人。在所有紧随季节变化推出的时令美食中,“王元兴”的枇杷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这样一桌“色、香、味、形、意”俱佳的枇杷宴也是与时俱进而来的。“江南菜偏甜口,我们最早推出的枇杷宴也偏甜口。随着养生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食物开始追求低糖控糖。王董事长与我们探讨试验,将菜品改做成咸口。没想到,枇杷的清甜与菜肴的咸香融合得恰到好处,客人品尝后都赞不绝口。”何旭介绍。果然,唯有热爱,才是萃取最佳美味的动力。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古镇的餐饮文化才被赋予新的内涵。

  悠悠运河水从王元兴酒楼前缓缓流过,坐在白墙黛瓦、木门木窗的老式建筑里,廊檐下的“美人靠”、不远处的广济长桥,在评弹的吴侬软语中映入眼帘,舌尖上那缕记忆中的味道,展现的是塘栖独特的运河文化与枇杷文化。那份独特的清新雅致,引领着人们走进古镇塘栖,走进运河边的江南水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化·临平六名
以枇杷之名 做人间至味
蚕桑生产
今日临平文化·临平六名04以枇杷之名 做人间至味 2024-05-15 2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