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文化·临平六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老字号“王元兴”的传承之路
~~~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蚕桑生产

  ○ 丰国需

  塘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誉。作为临平蚕桑主要产区,塘栖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学者们大多认为,南宋初建时,宋室南迁,大量北方士族跟随皇室来到南方,把先进的养蚕技艺传入杭州。当年,宋室的一位福王就住在塘栖,建有宋福王庄。由于运河流域的气候环境和水土条件更适合养蚕,久而久之,塘栖一带,乃至杭嘉湖平原发展成为名闻天下的“丝绸之府”。

  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着莫大关系。据清代浙江省各县县志记载:清初丝价大约每斤一两银子,粮价在顺治至康熙年间(1644-1722)每石五钱至一两银子。又按张氏《补农书》里的记载来换算,亩产桑叶一千多斤,收获蚕丝十斤左右,换得十两银子。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江南水乡河湖纵横,塘中淤泥可作桑树肥料,蚕粪可喂鱼,形成一条生态链,人们称之“桑基鱼塘”。所以塘栖一带蚕农日益增多,每逢蚕期,“如飞双桨买桑还,梁头挑灯夜放船”的情景屡现。

  清代,塘栖一带成为蚕丝的主要产区。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蚕桑业极为重视,每下江南都要浙江巡抚奏报蚕收情况。“公私仰给,惟蚕丝是赖。”“四月为蚕月,养蚕之家各闭户。”每逢蚕事,家家户户闭门不出,纷纷忙于育蚕,私塾暂停教学,称“放蚕忙”。

  其实,栽桑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副业,却是当地人家一年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塘栖流传着这么一句老古话:“吃饭靠种田,挣钱靠养蚕。”蚕农将蚕称作“宝宝”“蚕宝宝”,养蚕时要闭蚕门,当地自然产生了与蚕桑生产相关的种种习俗。下面简要介绍一二。

  嫁 桑

  蚕吃桑叶,所以养蚕需种植桑树。旧时,塘栖一带河边地角遍栽桑树。人们对桑树的重视都挂在嘴上,如“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栽桑养蚕,一树桑叶一树钱”“种桑三年,采桑一世”“家有百株桑,一家吃勿光”。

  当地流传着一个独特的习俗——嫁桑。女儿出嫁时要准备好两棵桑树苗作为陪嫁品,最好是野桑,因为野桑便于嫁接,从而提高桑叶产量。说来也怪,男方最看重的陪嫁品就是这两棵桑树苗,一到夫家,便被拿到地里种上了。这既象征着新媳妇到夫家安家落户,又意味着新媳妇今后也将从事蚕桑生产。

  “嫁桑”的习俗充分证明这一带人对桑树的重视。如今,传统蚕桑产业日渐式微,塘栖一带仅个别村坊还在养蚕,其他地方的“嫁桑”习俗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

  点蚕花灯

  年三十吃了年夜饭,养蚕人家的孩子活跃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提着家中精心制作的样式各异的小灯笼奔走,每只灯笼里都固定着一支点燃的蜡烛。孩子们手提灯笼,三五成群,在田边地角追逐。“猫也来,狗也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他们一边飞奔一边唱着童谣,最后跑进自己家,带回幻想中的“蚕花娘子”,更带回一家人的新年企盼。灯笼不能马上熄灭,要一直点到大年初一早上,有从去年红到今年,年年红红火火之意,从而祈求来年“蚕花廿四分”。

  关蚕门

  关蚕门又称“闭蚕门”。过去将养蚕的时段称作“蚕月”,每逢蚕月,为免蚕受惊害病,亲邻之间暂停走动。养蚕的人家大门紧闭,日常生活起居均由边门或后门进出,谓之“关蚕门”。大门上还贴有写着“蚕月”或“蚕月知礼”的红纸条,有的人家会在大门旁的空地插上桃枝或打上梅花形的桩,并用稻草结成网状,甚至用草帘围住整个蚕房,禁止进出。

  关闭蚕门后,亲戚邻舍不相往来,若是非得向邻家借点用具必须走动就十分有趣了。借者踱到邻家边门口,既不高声叫喊,更不叩门而入,而是状似无意地大声“自言自语”:“哟,××家呒人喏,我倒想问伊借点××喏。”屋里人听到后,就会拿着东西出来借给他。借者接过物品会递上一把事先准备好的桑叶,并口诵“蚕花廿四分”,送上祝福。

  开蚕门

  待蚕熟茧成,蚕禁解除,蚕农重开大门,恢复往日生活。忙了一个月的蚕妇开始互相窜门,亲友间纷纷走动,互赠茶点,了解蚕事,共祝丰收。当地还有吃烘豆茶打茶会的习俗,蚕妇们聚在一起一边吃茶一边闲话家常。有的蚕妇人缘好,常常中午在这一家吃茶,晚上又去那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视点
   第04版:文化·临平六名
以枇杷之名 做人间至味
蚕桑生产
今日临平文化·临平六名04蚕桑生产 2024-05-15 2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