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组稿 潘锦 王雨佳
如何在“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历史新方位中,持续贡献临平文旅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围绕“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总目标,聚焦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优秀文化传承推广、文旅融合水平提升、文旅市场平安有序,全力推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同频共振,打开了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脚踏实地 诗行远方
2022“聚焦”六大亮点重温硕果累累
时间记录奋进者的脚步、镌刻攀登者的高度。新岁伊始,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奋斗笃行一直是区文广旅体局最鲜明的底色,一项项荣誉、一个个数据、一声声满意是最有力的见证。
1 聚焦“赛事筹办”
营造全民参与良好风尚
亚运来临,临平也正通过实力交出一张写满希望的“体育答卷”。去年,亚运场馆群完成“八大系统”专项、无障碍设施提升等整改工作,并成功举办“韵味杭州”2022年全国空手道锦标系列赛(第一站),对安保、交通、设施等多领域进行全要素测试,顺利完成“亚运初考”。举办首届临平艺术节开幕式、第二届“临平非遗季”等40余场大型文体活动,场馆测试工作常有常新。
秉持“场馆惠民”的理念,2022年6月,临平体育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并积极接入“亚运场馆在线”,实现场馆查询、预订、核销、培训、参观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开放至今,已接待健身群众33万余人次,让老百姓提前共享“亚运红利”。
2 聚焦“惠民优享”
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以“先行区”创建为抓手,一再拓展文体服务阵地。首批5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提前完成并投入运行,浙里文化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改建、新建临品书坊、临品艺站、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内步道等新型文体空间建设110处,新建望梅路桥下运动公园、丰彩公园等嵌入式体育场地93个。
有空间,更有品牌。去年,区文广旅体局打造中国曲艺牡丹奖、首届临平艺术节、首届中国大运河室内合唱节等高端特色文化活动,举办“闹元宵 迎亚运”临平区万米精英赛暨亚运场地测试赛等迎亚运系列活动70余场,结合“藕花洲”系列等老牌惠民品牌,开展“艺上课堂”全民艺术普及、“临品阅读”系列、“全民健身”系列等特色文体活动1600余场。
3 聚焦“数智赋能”
创新临平特色保障模式
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双向多元互动,创新推出临享·文化保障卡,绘制数字文旅地图,以数智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实现文化保障“零门槛”、线上线下“一卡通”、文化服务“一键享”。
该卡突破户籍、年龄限制,鼓励本地市民、外来游客领取电子虚拟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撬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全区1558个文旅体场馆、550余场活动已悉数列入“打卡”目录,并上架惠民文旅产品200余款1万余件,以积分兑换模式鼓励市民群众主动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文化保障卡申领人数达31.2万,打卡总数达23.4万余次,获评省数字文化系统第四批优秀应用,并成为浙江省文化保障卡试点项目。
4 聚焦“赓续传承”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临平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在健全文物保护机制方面,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完善文物保护5年计划,打造“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文物保护模式;数据赋能形成文物安全分色分级智慧监管新模式,广济桥、桂芳桥实现结构安全监测常态化。此外,完成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改扩建、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考古公园(博物馆)一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牛角村古海塘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成果亦丰。三家村藕粉制作工坊、塘栖百匠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后者杭缎织造基地入选杭州市非遗体验点,王元兴特色菜点烹饪技艺、旗袍制作技艺等七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塘栖百匠”非遗工坊助力共同富裕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名单。同时,通过“临平非遗季”“非遗过大年”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非遗未来空间”,探索“非遗”助力共富新路子,目前,入驻非遗产品和衍生品80余种。
5 聚焦“深度融合”
打造临平文旅特色名片
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探索以“江南水乡体验地”为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旅游新区,并在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验收中获评优秀。完善重大文旅项目库、梯度培育文旅IP,“临平大运河文化”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建设,运河·塘栖古镇历史风情街列入省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名单。
不断做强做优宣传推广,组织“百县千碗·临平GO味道”2022临平文旅消费季活动、推动“亚运直达”H5智慧平台建设,全方位展示临平地域特色文化、热门景点、百县千碗美食、酒店民宿以及旅游线路。此外,持续推动助企纾困,推荐河西埭皮影项目、法根食品有限公司体验基地等申报特色潜力行业转化旅游产品项目,以项目补助鼓励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6 聚焦“平安护航”
坚守文旅领域安全防线
坚持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牵头开展区级集中隔离点储备和相关酒店征用、改造及房源调度工作,做好区外转运工作与服务,紧盯重点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文旅市场安全检查工作,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关键环节,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结合第三方检查等方式,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推进执法巡查、扫黄打非、文体类培训机构管理等工作。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共出动检查人员1.3万余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9000余家次,发现并纠正防疫、消防及违法违规问题等1000余个。
新岁序开 共赴征程
2023稳抓四个“关键”擘画全新蓝图
2023年,区文广旅体局将继续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度聚焦品质空间打造、特色品牌塑造、数字科技引领、优质宣传推广与文旅市场安全,持续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以思想铸魂为统领守牢阵地底线
2023年,区文广旅体局将继续深化理论学习与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文旅铁军”。坚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做好扫黄打非、非法地卫整治、安全播出等工作。规范文旅市场经营秩序,重点对全区网吧、娱乐场所、文化艺术类教培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与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管。
与此同时,区文广旅体局将持续深化教育传播,将新理论、新思想与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相结合,推动理论传播。用好用活鸭兰村、双桥村等红色资源,将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有效提升全区红色旅游产品价值和品牌效应,厚植家国情怀。
全面覆盖
以普惠均衡为目的优化文体服务
公共文体服务的全面覆盖,不仅是普惠百姓、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有效之举,更是幸福之城的鲜明底色。2023年,区文广旅体局将持续深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建设,锚定每年建设不少于100处公共文体+空间的目标,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聚焦推动省体育现代化区创建,计划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80处4万平方米,推动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
丰盈的精神生活,需要有硬件依托,也要有充实的内容。2023年,区文广旅体局将持续推进“藕花洲”“文艺轻骑兵”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持续推动“中国曲艺名城”创建,聚焦临平本地江南水乡特色元素与运河文化、宋韵文化,打造2-3个具有临平特色的文艺精品。同时,不断优化“临享·保障卡”功能应用,扩大保障卡覆盖人群。
亚运赋能
以宣传扩面为形式打响临平名片
2023年,是亚运之年。区文广旅体局将以高标准推进亚运赛事筹办,不断做优亚运城市体验,深入挖掘临平本地特色资源文化,开展“临平体验”优化工程,并结合“亚运直达”H5应用优化,打造一站式来临期间亚运观赛服务与亚运城市体验。同时,充分发挥亚运带动效应,探索引进WTT、CUBA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开展临平区首届人民运动会,打造城市定向赛、小型马拉松、电竞等新兴赛事,打响城市名声,做优临平特色体育品牌。
立足亚运潜在消费市场,推动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持续深化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鱼羊美食节等特色品牌节庆打造,重点深化“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建设;鼓励景区、村庄结合品牌活动推出主题市集,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加速推进“百县千集”“百县千礼”建设,吸引海内外游客打卡、消费。
守正出新
以活态传承为目标探索遗产保护利用
丰富的文物资源,是临平绵绵不断的文脉记忆。2023年,区文广旅体局将以科技赋能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对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监控进行布设增设,开展文物指纹—基于文物微痕比对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应用,推动文物安全监管向“精密性智控”转变;推进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与临平段海塘综合保护利用。
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基于现有资源,以共享共建形成保护合力。配合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上塘宋韵文化带等建设工作;深化“非遗美育工程”,开展“非遗美育课外实践课堂”等系列活动,建设“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等阵地。同时,探索非遗助力共富全新模式,深入各级非遗工坊建设,开展非遗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打造高品质非遗旅游产品、非遗作品、非遗展示活动,提高非遗转化利用水平,推动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